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名都时尚>文章详情

世界上现代建筑排名前十(世界上现代建筑排名前十的国家)

2024-04-20 20:40:57网络 -人已围观

世界上现代建筑排名前十(世界上现代建筑排名前十的国家)

大家好,关于世界上现代建筑排名前十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世界上现代建筑排名前十的国家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2023全球文明城市排名
  2. 中国近现代建筑怎么演变
  3. 中国建筑设计院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哪些

[One]、2023全球文明城市排名

伦敦是欧洲第一大城市,世界两大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富裕发达的城市之一,2020年GDP为38974亿元(人民币,下同),排名世界城市第4,伦敦69.7%的人都是大学毕业,是整个西方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伦敦举办过三次奥运会,是世界上举办夏季奥运会次数比较多的城市。

伦敦没有巴黎浪漫,没有**现代,没有纽约时尚,而且天气不好,物价很贵,但每年还是有无数人来到这座城市,它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华,无论是肤色、人种、民族,还是美食或者艺术。

伦敦是世界上大学最为密集的城市,伦敦大学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都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还拥有大英博物馆等22个世界级顶尖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有着人类历史上最璀璨的人文藏品与艺术结晶。

这里有最正宗的东南亚美食,有顶级的印度料理,而在中国城里,从海底捞火锅到正宗酸辣粉儿,有整整一大条街的中华美食。

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包容性极强的大都市,有悠久的历史,迷人的风景,享誉全球的大本钟、白金汉宫、伦敦塔和大英博物馆,遍及全区的各类剧场,还有令人痴迷的音乐,时装等流行元素,经典、儒雅、悠闲,无怪乎有位名人曾说:“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

巴黎,欧洲第二大城市,世界文化名城,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巴黎以埃菲尔铁搭为圆心,在香榭丽舍,在枫丹白露,在拉丁区,在左岸,在一切环绕着铁搭的地方,你都能感受到巴黎浓得化不开的浪漫,浓烈而集中。

巴黎2020年GDP为35874亿元,排名世界城市第7,这里的纺织、电器、汽车、飞机工业非常发达,时装和化妆品工业更是举世闻名。巴黎有75个图书馆,60多座博物馆,50个剧场,200个电影院,15个音乐厅,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歌剧院。

巴黎是一座世界历史名城,这里有明媚的风光,丰富的名胜古迹,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法国美食更是无可挑剔,是一个拥有浪漫、充满感性与不乏物质享受的城市。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乔治·蓬皮杜全国文化艺术中心等都是让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

美丽的塞纳河两岸,公园、绿地星罗棋布,32座大桥横跨河上,河岸风光更加妩媚多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世界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巴黎。

纽约位于美国东海岸,是美国最大城市,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中心,纽约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有超过2800家公司在此上市,2020年GDP为65342亿元,排名世界城市第一,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6家企业位于纽约。一个多世纪以来,纽约市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现代艺术和传媒中心,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因此被世人誉为“世界之都”。

纽约有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世界排名居前的著名大学,还是大都会博物馆等诸多世界级的博物馆、剧院、画廊的所在地,是西半球的文化及娱乐中心之一,直接影响着全球的媒体、政治、教育、娱乐以及时尚界。

纽约有3个世界机场,其中肯尼迪世界机场承担着全国50%的进出口货物空运业务。纽约的地下铁道全长1000多公里,是近来世界上最长、最快捷的地铁交通系统,而且24小时运营,纽约又被称为“不夜城”。

纽约曼哈顿,美国的金融中心,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总部设在这个地方,这里还集中了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等行业的精华。

狭窄的华尔街长度只有540米,但街道两旁却有2900多家金融和外贸机构,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均设于此,是美国财富和经济实力的象征。

纽约时代广场,被称作“世界的十字路口”,也是世界娱乐产业的中心之一。

曼哈顿的唐人街是西半球最为密集的华人集中地。

莫斯科建于1147年,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著名的古城,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也是一座世界化大都市,2020年GDP为26431亿元,排名世界城市第13位,在博物馆以及地标性建筑数量上名列世界主要城市前茅。在城市规划方面,莫斯科独具特色,充满了文化之美及创造力,苍翠的树木间,高楼大厦交错耸立,让其有着“森林中的首都”的美誉。

莫斯科有121个剧院和经典音乐厅,有65座博物馆,莫斯科大剧院位于中心剧院广场,是世界著名的大剧院之一。莫斯科还以教堂多著称,造型各异,颜色丰富,五彩缤纷,遍布在莫斯科市的各个角落,因此莫斯科又有了一个别称——千顶之城。

坐落于市中心的克里姆林宫,星布其间的四座东正教教堂精妙绝伦。

莫斯科红场虽不及天安门广场辽阔,但一年一度的红场阅兵还是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列宁墓更代表了那个逝去年代的记忆。

一个阿拉伯城市能进入世界前十名,令很多人感到惊诧。

迪拜是阿联酋的第二大酋长国的首府,也是该国人口比较多的城市,城市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41.9%,2019年全年GDP7168亿元,仅相当于我国二线城市的经济总量。

迪拜是中东的经济金融中心,是连接东、西方市场重要的桥梁。迪拜早期的发展靠石油,但现在迪拜的支柱产业却是旅游业、航空业、房地产和金融服务业,石油产业只占到迪拜GDP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下。

这是一个用财富的增长展现出全球化魅力的地方。迪拜城市规划设计极具未来感,大规模的建设也使得迪拜成了奢华的代名词。这里除了各种奢侈商品、名牌汽车,还拥有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世界上许多建筑师都云集于此,成为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的天堂,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盖过了该国首都阿布扎比。

迪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纸醉金迷的一个地方,但这座城市在多方面取得的世界性荣誉,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迪拜犯罪率极低,居民幸福感、安全感指数领先世界,曾先后被评为全球最世界化城市、全球最佳海滩度假目的地、世界上最友好的城市之[One]、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在这个榜单中更是在城市安全性方面排名第一。

哈利法塔,世界上比较高的人工建筑

棕榈岛,外形如一棵棕榈树,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岛。

**人口超过1400万,2020年GDP为60275亿元,仅次于纽约,排名世界城市第二,不但是日本最繁华的城市,亚洲的金融、贸易中心,也是全球综合程度比较高的城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到处是高耸的大楼,让这个城市显得繁华且拥挤,但街道干净整洁,治安良好,饮食干净卫生,有全球最发达、最密集、运输流量最大的交通体系,交通井然有序。

**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时代感的城市,繁华的都市让人眼花缭乱,快节奏的生活让人窒息。当地人几乎都是在跑着赶路,新宿、银座,涩谷的十字路口,是日本繁华、快节奏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个时代潮流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即便是在**的闹市区里,许多远至江户幕府时代的历史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它又总是走在流行的最前线,各种流行音乐、偶像电视剧、Walkman、MD、手机、化妆品、电子**等都从这里开始,近来个是成为亚洲流行文化的发源地。

新加坡只比马尔代夫稍大,全国面积720平方公里,其中五分之一是人工填海而成,是亚洲面积第二小的国家,人口超过560万,华人华裔比例超过75%,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在本次榜单中,新加坡整体排名第七,安全性方面排名第三,被誉为“花园之城”。

新加坡2020年全年GDP23464亿元,比广州和重庆都少,如今是全球仅次于纽约、伦敦与香港的第四大金融中心,连续十年摘得“世界经商环境比较好的国家”称号。全球500强企业中,有三分之一的公司选取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总部。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生存空间狭窄的弹丸之地,发展到今天的确是个奇迹。

新加坡是著名的移民国家,文化非常多元,无论整洁程度、还是生活水平、福利待遇、生态环境都位居世界前列,被联合国认为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模范蓝本”。

新加坡樟宜机场,因机场内有大型室内瀑布和热带雨林,被许多旅客评为世界最美机场。

洛杉矶是美国的第二大城市,也是美国重要的工商业和世界贸易中心之一,2020年GDP为48577亿元,世界城市排名第三,以其美食、娱乐产业和旅游资源而闻名世界,常被称为“天使之城”。

洛杉矶拥有300多家博物馆,有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包括加州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洛杉矶有迪士尼、环球影城、六旗魔山、诺氏百乐坊等众多世界著名的主题乐园,被称作胶片里的城市,作为全球电影圣地,随处可见的电影公司是洛杉矶最具有标志性的特点之一。

洛杉矶很大,但这里与纽约完全不同,也与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市中心虽然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但区域很小,和我们的北京、上海比起来,这里更像一个大农村。洛杉矶文化多元,移民众多,气候宜人,常年阳光,美丽的沙滩上棕榈树摇曳多姿,高端购物区内名牌商铺云集,这里既拥有全美比较多的百万富翁,亦拥有全美比较多的流浪汉。

比弗利山庄,洛杉矶超级富豪的住地,连加油都要比外面贵好几块,好莱坞大影星,洛杉矶湖人、快船的大球星大都居住于此。

这里也是奢侈品购物天堂,几乎聚集了世界上大部分奢侈品的专卖店。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的文化古城和现代文化中心,也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2019年GDP为11260亿元,还没有长沙GDP总量多。

整座城市依山傍海、地势雄伟,市区内各种哥特式、巴洛克式风格建筑和现代建筑相互辉映。这里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古迹遍布,到处是充满浪漫情调的公园,时尚与古朴相融的街区,这里有地中海比较好的城市海滩,有丰富得让人垂涎欲滴的地中海美食,是欧洲乃至全世界比较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巴塞罗那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让这座城市极具特色,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建筑作品是巴塞罗那最耀眼的明珠,很多人去巴塞罗那就是是冲着高迪的建筑去的,这座城几乎所有最具盛名的建筑物都出自高迪之手。

LaPedrera(米拉之家)号称高迪比较好的建筑作品。

圣家大教堂是高迪的毕生代表作,已经修建了200多年至今仍未竣工,但并不妨碍它被授予世界遗产。

马德里是西班牙的首都以及经济、文化及政治中心,也是欧洲数一数二的艺术中心,因战略位置重要,历史上这里就有“欧洲之门”之称。2020年全市GDP1.8万亿,经济总量和和我国的成都市差不多。

马德里有新城旧城之分。旧城建于15~18世纪,新城为20世纪新建的市区,名胜古迹遍布全城,保存有部分16世纪前街区,有17世纪马德里市议会厅、市长广场、新古典主义王宫等古建筑。

这里有便利的地铁和公交系统,交通四通八达。在马德里,有许多精美和大气典雅的古建筑,也有很多现代化高层建筑群,与旧城的古老格局对照鲜明,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传统艺术和现代化的碰撞。

马德里是个相当适合步行漫游的城市,以太阳门为中心,道路呈放射状展开,这里公园和绿地众多,有广场多达300余个,市长广场为欧洲最富娱乐性的市内广场之一。从太阳门往西比列斯广场,沿途尽是艺术、文化及建筑宝藏,到处都是尽情浏览的观光客。

马德里有很多的博物馆,其中最有名的是普拉多博物馆,馆藏很多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名画,是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

在马德里的艺术长廊,你可以看见世界绘画巨匠们的著名作品。

皇家马德里和马德里竞技两只球队,让这里成为欧洲足球版图之上最重要的坐标。

[Two]、中国近现代建筑怎么演变

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的10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

20世纪的中国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的陈规。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相一致。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包含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性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也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地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

20世纪城市功能的急剧变化,给传统的环境艺术以根本的影响,原有的群体序列艺术和环境尺度远不能适应新的功能。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区对于开放性、公共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群体环境。如北京的使馆区,青岛、大连、哈尔滨的行政区,上海、天津、广州的金融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南京、长春的政权机关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兴商业街区等等。其次,随着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输入,也引进了城市和街区群体构图艺术,使得一些城市和街区出现了新的风格。开始是德国式、俄国式、英国式、日本式等等新小区建设,其后就扩大为整个城市自觉的整体经营。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进行新的规划,大多注意到新的环境艺术构图和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尤其以1929至1930年上海、南京的规划和1939年伪满洲国新京(长春)的规划最为典型。50至6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表现城市个性的群体环境艺术手法开始成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广州北部新区的开发,都是突出的例证。80年代以后,新兴市镇建设更注重群体艺术的价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居住小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现力。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的情况

中国近代建筑时间范围划定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大致可分四个发展阶段:.『1』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借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2』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1895—1919)。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3』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期(1919—1937)。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4』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37—1949)。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面貌相当庞杂。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欧美“世界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世界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One〗、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of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Two〗、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简称PUMC)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Three〗、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世界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andYang)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影响,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华盖建筑事务所”(TheAlliedArchitectsShangai)、“庄俊建筑事务所”、“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事务所”、“兴业建筑事务所”等都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 早在本世纪之初,两位中国人建筑师就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作过不同的尝试:供职于陆军部军需司营造科的沈琪,于1906年为陆军部衙署设计了一栋以西洋样式为主、但颇多中国装饰的主楼;受命于两江总督的通州师范学校工科毕业生孙支厦(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设计了一栋基本为西洋样式的江苏省谘议局建筑。此后近九十年间,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师有无数设计作品问世,样式繁杂。但是,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虽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对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应予以积极的保护 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 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苦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荣,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宝贵历史文物的代价。”《活的历史枣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工作: 〖One〗、对具体建筑物调查、实测,进行建筑历史研究。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开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有部分初步成果问世。但在[Six]、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扰,除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外,大陆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处于停顿状态。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历史学界,随着对涌进国门的五彩纷呈的众多国外建筑流派的介绍、评论,进而变为对其发生、发展之渊源的关心,并引发了如何认识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这样一来,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第二时期的序幕。 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的联合资助,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举行了五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179篇,出版四本论文集(收入论文92篇)。同时,通过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进行了哈尔滨、青岛、烟台、南京、武汉、广州、北京、厦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上述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的盛会。 〖Two〗、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通知》发出后,在各地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同中日合作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调查互相配合,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推荐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优秀建筑名单和资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共56项。其中27项为近代建筑。 同时,各地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具体工作也逐步进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亦做了部分工作: 1993年7月,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支持下,受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委托对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筑进行复原改建设计,以保护北京的历史风貌;1993年10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四川境内的近代建筑进行考察,对有重要价值的进行论证,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以保护长江沿岸景观;1994年6月,受西城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委托对西城区北京水准原点、陆徵祥家族墓庐等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建档定级保护;1995年6月,受宣武区建设委员会委托对宣武区大栅栏、天桥、白纸坊地区14栋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代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逐步付诸实践。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对其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体现出来。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大体上经历了哪几个演变历程

建筑设计:因陋就简、厉行节约→复古→面向大众、讲究实用经济美观→到开放后以人为本讲究舒适。是一条摸索前进的发展过程。 结构设计:照搬苏联规范、结构极限理念→抛开苏联模式走自力更生路、以竹代钢;回归大老K总安全系数法→慢慢接受欧美规范、融入世界理论→凭借自己科研能力走入了以国情为基础的半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中国传统建筑以鸦片战争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之前谓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后谓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在商朝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体系;西周至秦这一体系基本定型。以后2000年间虽有变化,也融合了不少外来因素,但基本形式改变不大。它的主要特点归纳为:重视建筑与环境协调;群体组合胜过单体造型;木构架的单体规格化、标准化;曲线型大屋顶形象突出;色彩绚丽、对比强烈。 中国近现代建筑是伴随外来侵略,新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因与旧形式之间缺乏一个正常的交融汇合的过程,传统风格形式遇到尖锐的挑战。然而,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却无时不在撞击人们的心房。相对于外来建筑,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如是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走得曲折、有过失败,但是并没有损害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发展。在发挥建筑形象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倒是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许多可贵的内容。因而出现了一波接一波创造新的民族风格形式的高潮,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风格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1.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不自觉的摸索时期。主要创作模式有“新功能、旧形式”,“洋式门面、中式装饰”,“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上海浦东教堂,圣约翰学院是为代表。 2.繁荣期民族形式创作 1920~1930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一批留学生,致力于在新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首都(南京)计划”对民族形式给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国营造学社对创作民族形式作了有力的学术推动,曾一度垄断建筑市场的外国建筑师和教会主持人也注意在现代建筑中要用中国民族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古式、古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现代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是为典型代表。 3.“兴亚”式中的民族风格形式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占区的满洲国“兴亚式”、“帝国式”建筑也采用了中国建筑式样。长春至今还保留有一些这样的建筑。 4.建国后民族形式新探索 20世纪50年代初,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所谓“复古主义”学习苏联的创作方针,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受到特别强调。大部份“古典式”建筑规模比[Two]、三十年代变大了,且成组群建设,形象更为突出。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主义后期。 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苏联的影响1959年的“国庆工程”等一批高质量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出现。比之以前的折衷式、古典式都有新意、有所突破。广大人民群众是拥护的、欣赏的。谓之新古典主义还是比较动听的,也没什么不可。 20世纪60年代,广州一批带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对民族形式的某些方面有了更大的推进,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的思想,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人们对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中式庭园等民族风味的商旅建筑,乐于接受。“古风主义”为恢复风景名胜区的著名风景建筑表现十分突出,多受群众认可。遗憾的是,此后因社会思想浮躁,以及中国建筑理论的疲软和滞后,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不是很多。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用于山区宾馆、山庄非常成功。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敦煌候机楼也是十分优秀的。后期房地产业火红,各地相对强劲的“欧风”豪宅,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居”风格的住宅小区及其附属古典庭院作品。 从如今往前推20年,还有一种民族风格的本土现代主义建筑值得人们重视。这些建筑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馆、新疆人民大会堂等都是。也许是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保留得相对多一些,才诞生了这许多优秀的作品。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特点如上节所述。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风格的建筑特点又有哪些呢?对此,我们依然可归纳如下5个特点:重视建筑造型与环境景观构图;整体空间组合胜过局部体形;具备屋顶、屋身与屋脚三段式的有机构成;具有中国建筑典型元素的形象概括符号及韵味特征;整体色彩和谐,局部丰富多彩。 这样的建筑,可以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它的体量可大可小。它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语言、结构款式。它能够满足近现代这样或那样的功能要求。它既有历史文化脉络,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

[Three]、中国建筑设计院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哪些

〖One〗、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Two〗、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Three〗、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Four〗、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Five〗、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Tags: 建筑 中国 中国近代 城市 民族形式

猜你喜欢